![1318763693-327790433 1318763693-327790433](https://lh3.googleusercontent.com/blogger_img_proxy/AEn0k_sYgpFzI53WaJJ4gpYIQgVu-IaaWkMcWgg5QxGS_cLx80q1ajtVsJb55l1ZeggkpbJpIAZN_ZgOU6R9KhNGzbBoC2wwXiWng2ZCTmyqMEtm06ePZYIE-hYytN70=s0-d)
In 1921, Virginia Woolf is writing in her book, Mrs.Dallaway said "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."
In 1941, Laura Brown 正在閱讀 "Mrs. Dalloway",她喃喃自語地說著:Mrs.Dallaway said "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."。
In 2001, Clarissa Vaughan 正為了她罹患愛滋病的詩人朋友Richard 舉辦一個得獎 Party,她說,「我要自己去買花。」
Michael Cunningham 把 Mrs.Dallaway 一書的情節做了巧妙應用,不同時空的三個女人卻不約而同有了相似的想法。影片由Virginia Woolf 投身奧斯河拉開序幕。
Virginia 在 Richmond 並不快樂,她總是神色匆匆,精神緊張,從走路的方式到說話的節奏,在在都讓人覺得她很焦慮,但是在焦慮什麼,觀眾不知道,Virginia 本人也不知道吧。雖然她苦於憂鬱症,但是創作力卻源源不絕。我對於她與她的丈夫之間的關係很有興趣,Leonard 總是包容她,這對於需要自由的Virginia 來說是最幸福的。
Laura Brown,一個被困於家庭的主婦,外表看似幸福的家庭,她的內心卻是空洞的,就算有愛她的丈夫,有她最愛的兒子,卻也無法填補她心靈中空缺的部分,她在尋找心靈的出口。面對命,她的母性自覺讓她無法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,她重新選擇了自己的人生與後來令人驚愕的命運。
Clarissa Vaughan 正為了宴會忙進忙出,可是她的心中卻無法平靜,「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,我覺得我整個人就像快要解體一樣。」Richard 對她說,「妳到底想從我這裡得到什麼?你每天來照顧我,你不過利用照顧我來逃避你自己罷了,要是我死了呢?要是我死了你是不是就可以面對你自己的生活呢?」她被這些話重擊著心臟,在準備宴會的廚房中,她終於忍不住痛哭失聲,把今日種種壓抑以哭泣作為出口。
這三個女人驗證了 Woolf 自己說過的一段話:就算要活短短的一天,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;一天之中,你可能面對著無法解釋的焦慮、面對死亡、甚至面對重生,但是,這一天,不過就是平凡的一天罷了。
Nicole Kidman 飾演 Virginia Woolf,她做了一些外貌的改變之後,實在是很像,尤其她把那種纖細敏感的神經質做了很棒的詮釋,說真的,要不是看到演員名字,誰會知道她就是 Nicole 下內心卻跟黑洞沒兩樣的表情讓人掬淚;Meryl Streep 就更用說了,那場 Clarissa 在廚房中情緒崩潰的戲讓我看得全身都發抖起來。
看完電影之後我去買了 The Hours 跟 Mrs. Dalloway 兩本書,The Hours 還很 OK,但是我看到 Mrs. Dalloway 我頭就大了起來,光看導讀的意識流解釋:意識流,照心理學上的解釋,簡言之,就是把個人的意識經驗當作在時間中不斷祥前流動的一連串過程,而所謂意識流小說,也就是作者將其塑造的人物之思路流動情形加以忠實紀錄而成。人類的思緒萬千,流轉速度之外連自己都很難想像,更遑論作者要掌握書中所有人的思緒呢?
連解釋都很朦朧,ㄏㄡˋ..我在想,會不會就是因為寫了這種意識流小說才導致 Virginia Woolf 短暫的生命呢?因為不僅看書的人死了很多腦細胞,寫書的人應該腦細胞會死更多吧。